欢迎来到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山东省医学会 | 新丞华国际会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重磅!国家药监局发布《2022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

行业新闻

重磅!国家药监局发布《2022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09

2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2022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有新突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5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比2021年增加57.1%。

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药监局按程序做好创新医疗器械、临床急需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获批的5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中,核心技术都有我国的发明专利权或者发明专利申请已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开,产品主要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根据报告梳理,从2014年至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189个创新医疗器械。其中,境内创新医疗器械涉及15个省的134家企业,进口创新医疗器械涉及2个国家的8个企业。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产品数量和相应企业数量最多,约占全部已批准的189个创新医疗器械的82.5%。

关注新康界,回复[2022医疗器械报告]可获报告全文及附件名单

01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受理情况

2022年,国家药监局依职责共受理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延续注册和变更注册申请共计10571项,与2021年相比减少13.7%。

(一)整体情况

受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5425项,受理进口医疗器械注册申请5146项。

按注册品种区分,医疗器械注册申请8105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2466项。

按注册形式区分,首次注册申请2660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的25.2%;延续注册申请3964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的37.5%;变更注册申请3947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的37.3%。注册形式比例情况见图1。

图1 注册受理项目注册形式比例图

(二)分项情况

1.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情况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共5425项,与2021年相比增加1.6%。其中,医疗器械注册申请4138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1287项。

图2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项目注册形式分布图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2109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38.9%;延续注册1341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24.7%;变更注册1975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36.4%。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2。

2.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情况

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共2467项,与2021年相比减少33.1%。其中医疗器械注册申请1590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877项。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233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9.4%;延续注册1513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61.3%;变更注册721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29.2%。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3。

             图3 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项目注册形式分布图

3.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情况

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共2679项,与2021年相比减少17%。其中医疗器械注册申请2377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302项。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318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11.9%;延续注册1110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41.4%;变更注册1251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量的46.7%。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4。

  图4 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受理项目注册形式分布图

02

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情况

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延续注册和变更注册11942项,与2021年相比注册批准总数量增长5.5%。

其中,首次注册2500项,与2021年相比增加46.2%。延续注册5218项,与2021年相比减少24.8%。变更注册4224项,与2021年相比增加58.5%。

2022年,企业自行撤回首次注册申请、自行注销注册证书214项。

近9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医疗器械注册情况见图5。

     图5  2014至2022年度注册数据图

(一)整体情况

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5692项,与2021年相比增加23.8%,进口医疗器械6250项,与2021年相比减少7%。

按照注册品种区分,医疗器械8942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74.9%;体外诊断试剂3000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25.1%。

图6  2022年注册形式比例图

按照注册形式区分,首次注册2500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20.9%;延续注册5218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43.7%;变更注册4224项,占全部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35.4%。注册形式比例情况见图6。

(二)分项情况

1.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情况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5692项。其中,医疗器械4209项,体外诊断试剂1483项。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1844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32.4%,延续注册1915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33.6%;许可事项变更注册1933项,占全部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34%。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7。

  图7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形式分布图

2.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情况

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2985项。其中,医疗器械注册1908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1077项。

  图8 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形式分布图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309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10.4%;延续注册1761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56.9%;许可事项变更注册1003项,占全部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32.8%。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8。

3.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情况

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3265项。其中,医疗器械注册2825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440项。

从注册形式看,首次注册347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10.6%;延续注册1606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49.2%;许变更注册1312项,占全部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的40.2%。注册形式分布情况见图9。

  图9 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形式分布图

(三)首次注册项目月度审批情况

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医疗器械首次注册2500项,月度审批情况见图10。

 图10 首次注册项目月度审批图

(四)具体批准品种种类分析

注册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除体外诊断试剂外,共涉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18个子目录的产品。

注册数量前五位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无源植入器械,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医用成像器械,有源手术器械。与2021年相比,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注册产品数量超过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且相同类别注册数量均有大幅增加,其中有源手术器械增加76.6%,医用成像器械增加78%,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增加92.2%,无源植入器械增加68.4%。

 图11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品种排位图

注册的进口医疗器械,除体外诊断试剂外,共涉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22个子目录的产品。

注册数量前五位的进口医疗器械,主要是:医用成像器械,无源植入器械,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口腔科器械,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与2021年相比,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类产品取代眼科器械,相同类别产品注册数量略有增加。 

  图12 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品种排位图

(五)进口医疗器械国别情况

2022年,共有28个国家(地区)产品在我国获批上市。

图13 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国别排位图

其中,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医疗器械在中国医疗器械进口产品首次注册数量排前5位,注册产品数量约占2022年进口产品首次注册总数量的76.4%,与2021年相比略有增加。
从进口医疗器械代理人分布看,共有18个省涉及有本省企业作为进口医疗器械代理人,其中上海市代理人代理的进口首次医疗器械数量最多,占全部进口医疗器械数量的62.4%。

 图14 代理人代理的进口医疗器械数量省份排位图

(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省份分析

从2022年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情况看,相关注册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

图15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省份排位图

其中,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是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数量排前五名的省份,占2022年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数量的69.7%,与2021年相比增加1.8%。

03

创新医疗器械等产品注册审批情况

2022年,国家药监局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继续做好相关产品的审查工作,共收到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343项,比2021年增加37.8%,其中68项获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从2014年至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189个创新医疗器械。其中,境内创新医疗器械涉及15个省的134家企业,进口创新医疗器械涉及2个国家的8个企业。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产品数量和相应企业数量最多,约占全部已批准的189个创新医疗器械的82.5%。 

图16 境内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省份排位图(蓝色:产品数量,红色:企业数量)

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5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相比2021年,增加57.1%。这些创新产品核心技术都有我国的发明专利权或者发明专利申请已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开,产品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